
“阿里和腾讯目前都正在打造各自的生态圈,双方已经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正面交锋,共享单车作为出行领域的‘最后一公里’,若将其纳入版图,不仅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还将拥更好的服务生态。”有业内人士这样认为。事实上,在今年4月份,腾讯阵营的美团斥资27亿元将摩拜收至麾下,而阿里自去年7月份开始,不仅参与了ofo的E轮融资,还在今年通过单车抵押、股权+债权等多种方式加码ofo,此前,阿里押注的出行入口还有正由单车业务边界不断向网约车拓展的哈啰出行。
阿里腾讯争相入局,瞄准的正是共享单车这个千万级别的流量入口。一方面,阿里和腾讯均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挖掘,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扩展生态圈;另一方面,共享单车作为重要的支付场景,是两者在拓展支付领域中不可退让的支付市场。可见,在阿里或者腾讯的生态中,共享单车趋于功能化,而未来如何在各自的阵营中更好地融入生态,将是共享单车品牌的共同任务。
如今,“双11”已经成为全民的“电商节”。在今年的电商狂欢中,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已经不再关注具体的GMV数字。事实上,中国电商与经济的活力,也已无需用这些数据来证明。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在由用户需求、大数据和AI算法的驱动下,在平台下沉的体系化加持赋能下,有多少的工厂、企业,能够搭上这一场消费革命的高铁,不断向上提振?又有多少国民品牌,开始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强大注脚?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时代周报记者 王州婷 发自北京“无处安放的单车坟场”“资本的弃儿”,共享单车的潮起潮落不过倏然之间。ofo小黄车再次深陷“并购”与“押金难退”的阴霾,而在一再地挣扎辟谣和自救后,ofo创始人戴威发布内部信表示:“冬天已经来临,风雪亦将随至。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仍需坚守信念,哪怕是跪着也要活下去,只要活着,我们就有希望!”
旭日集团在公告中称,由于市场竞争愈趋激烈,电商崛起打击实体店业务,时至今日,单凭“物超所值”声誉,真维斯难以吸引客户。因此,管理层的一切努力,并未为真维斯内地业务带来实质性改善。旭日集团还表示,截至2018年5月31日的前5个月、2017年12月31日的前12个月、2016年12月31日的前12个月,真维斯中国内地业务分别录得税前利润-4532万港元、-5045.3万港元、3119.9万港元;税后利润-4594.2万港元、-4509.6万港元和6674.7万港元。
为什么口红成了跨界“标配”?这两年,“任性”跨界的国货品牌还有很多,比如:卖酒的泸州老窖去年年初出了香水“顽味”、做食品的老干妈和旺旺出了卫衣、卖花露水的六神和卖鸡尾酒的RIO“合体”出了花露水味鸡尾酒、青岛啤酒推出羊羔绒卫衣、大白兔联合美加净推出了润唇膏……